德国高校的教授体系被严格划分为三个等级,即W1级、W2级和W3级。W1教授,也称初级教授(Junior Professor),属于有期限制的公务员职位,聘期通常为六年。W1教授尚处于职业早期阶段,科研资源有限,虽然可以指导博士生,但本身尚未获得终身教职,更多的是作为未来学术晋升的一个过渡。
2025年1月仁医医疗团队拜访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慕尼黑大学附属医院业务院长、泌尿外科主任Stief教授
W2教授属于终身制的全职教授,可以独立开展科研与教学活动,也可以独立申请课题、招收博士生,是德国大学最常见的教授群体之一。尽管如此,他们在大学或附属医院的行政事务中并不具备主导地位,例如在预算申请、项目管理等方面仍需接受W3教授的审批和管理。因此,他们更多承担的是科研任务,行政权力和话语权远不如W3教授。
2025年6月仁医医疗团队拜访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因茨大学附属医院原CEO及原眼科主任Pfeiffer教授
W3教授则是德国教授体系中的最高等级,享有完整的教职与行政管理权,相当于北美体系中的Chair Professor。他们通常担任医学院及其附属大学医院科室的主任,是所在领域的权威人物。德国医学院与直属大学医院是合并体,一所大学只有一家大学医院,而一家大学医院的每个科室只有一位W3教授,这位W3教授即该科室的主任,拥有人事、财务、科研方向等关键事务的决定权。
2025年6月仁医医疗团队拜访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人文委员会主席、海德堡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海德堡大学附属医院头颈医学中心院长、神经内科主任Wick教授
这些W3教授属于州政府公务员编制,其他所有科室成员,包括实验室负责人、其他教授及博士后,都是科主任的员工。科主任全权负责该科室的运行,他们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临床工作上,极少亲自指导博士生,更不可能带语言不通、临床背景薄弱、科研基础尚浅的国际学生。即便他们偶尔收学生,也大多是自己的“关系户”,对外开放的机会极其有限。
6月17日至21日,德国慕尼黑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主任、美国外科学院院士Hatz教授再次到访苏北人民医院担任国际客座教授
很多国内申请人通过“套磁信”联系到的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教授,而是实验室中的小教授、博后或技术负责人。他们或许并没有正式的博士招生资格,之所以愿意接受中国学生,更多是出于完成自身科研项目的实际需要。不少中国申请人以为自己成功找到了博导,实际却陷入了一种“学术打工”的困境,以博士生的名义在实验室里干着大量重复性、无创新空间的实验工作,不但没有获得系统的科研训练,反而在导师的项目中充当了“免费劳力”。
2025年2月仁医医疗拜访柏林马丁·路德医院业务院长、大骨科主任Petersen教授
更有甚者,到德国后迟迟无法注册博士学籍,论文署名被剥夺,成果被抢占,甚至遭遇实验室内部派系斗争,陷入极其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我们曾接触过一些申请人,他们自认为找到一个“看起来很靠谱”的德国导师,结果三四年过去,依旧没有注册入学,始终在为前一任中国学生“补实验”。还有一些在德国苦读六年,期间发了十余篇高分文章,德语流利、雅思8分,科研能力无可挑剔,却因为导师不愿放人、博导换人、学术路线调整等种种原因,依旧无法毕业。
2025年1月仁医医疗团队拜访慕尼黑工业大学附属医院整形外科与手外科主任Machens教授
这种“被使用”的状态,其本质是缺乏结构与保障下的单方面依附。商业的本质是互惠互利,德国科研人员如果没有明确的制度约束和责任绑定,仅凭私人意愿来接收海外博士生,那合作的出发点就不是培养,而是利用。对方真正需要的也许只是一个可以随时加班、不计较署名、默默干活的“学术工具人”。当你作为一个陌生人进入这样一个结构封闭的科研团队,如果没有语言优势、临床经验、科研背景三方面的强支撑,那么最终得到的可能不是发展机会,而是长时间的低效消耗和心理内耗。
更重要的是,即使最终博士毕业,很多人也会发现:自己在德国没有参与临床工作,回国后在医生岗位上毫无优势。医学博士的意义本应是促进医生的专业发展,而不仅仅是一纸文凭。如果博士阶段没有临床训练,没有高水平科研产出,甚至连基本的职业路径规划都没有清晰蓝图,那这几年付出的时间与金钱、忍受的孤独与压抑,终究是一种沉没成本。而这一切,很大程度上,源于对德国教授体系的误解。
2025年6月仁医医疗团队拜访哥廷根大学医疗中心创伤外科、骨科、整形外科主任Lehmann教授
W3教授的岗位在德国极为稀缺,通常只有在现任教授退休或离职的情况下才会空出职位,而且必须通过全国公开招聘进行选拔。即便是本校W2教授,也不能内部晋升W3职位,而必须跳槽到其他大学参与竞争。这种设计初衷是防止学术圈出现裙带关系,确保每一位W3教授都经历公开、透明的遴选流程。这也意味着,大多数德国教授终其一生只能止步于W2。而W3教授所拥有的资源、地位与影响力,使他们对博士生的要求极其严格,对博士生的选择也极其谨慎,不可能随意招收背景模糊、语言不通、履历普通的海外学生。
2025年8月4日至9日,Tacke教授受邀访问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并正式受聘为市三院“国际客座教授”
因此,对于中国医生而言,如果想要真正获得有价值、有保障的德国博士培养经历,最重要的是认清教授等级体系,避免“套磁”误区,选择正规渠道对接结构明确、导师负责、课题扎实的博士项目。一个人品正直、资源充沛、愿意真正投入时间指导学生的教授,比任何大学排名和项目头衔都更重要。博士学习是人生极为宝贵的阶段,这个决定必须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