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手术灯下的守护者
用毫米级的精度
丈量生命的宽度
在方寸间追求极致
以专业与温情,点亮渴望光明的眼睛
从始至终,坚定如初
用热爱与探索书写青春
2025年重医学子年度人物左航嘉
她是优秀的医者,也是生活的诗人
以多元和包容定义成长
“越努力,越幸运”是对她的最佳注解
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医学逐梦之旅
左航嘉个人介绍
成就与荣誉
本科 临床医学(5+3一体化) 临床医学学士学位
硕士 临床医学硕士学位(眼科学方向)重庆医科大学
以第一及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esci论文2篇(AJO病例报告);中文核心期刊1篇;共同累计参与发表sci论文14篇
曾任英语同声传译翻译官,为多位著名外国眼科医生传译
2025年重医学子年度人物
2025年重庆医科大学校级“三好学生” 校级优秀毕业生
2025年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重庆市银奖(研究生就业赛道)
2023年“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重庆市金奖(项目第一负责人),2025年职业规划大赛川渝争霸赛银奖
2018年重庆医科大学优秀“三好干部”,一等奖学金获得者
2018年湖北省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省级二等奖
2018年重庆医科大学外研社·国才演讲杯校级二等奖
2018年重庆市大学生乒乓球女子团体第五名
荣誉墙
眼科:热爱为帆,精进为桨
医学的星辰大海中乘风破浪
左航嘉选择眼科的初衷简单而纯粹。她觉得这个器官很有趣,而且眼科工作内容很符合她喜欢动手操作的性格。眼科是一个内外科相结合的学科,它既需要开具药物的辅助治疗,又要通过手术治疗大部分的眼部病变,同时,它相对独立,对人体整体系统的要求不是很高。研究这个“小而精”的器官充满挑战,激发了她极大的兴趣。
眼睛是身体器官的窗口,身体有很多疾病,都可以通过检查人体的眼底情况去分清病情。例如,一位糖尿病患者,病情分期可以很直接从眼睛的变化看出来。
他们团队第一个关于晶状体的研究,是在上百款晶体中挑选出最常用的晶状体,观察晶状体在不同患者里面的术后效果。第二个是关于晶状体发病机制的基础研究,纤维化(EMT病理改变)。ETM病理改变是指晶状体由原本像水一样的透明状,慢慢变成如云雾般的浑浊,纤维化会导致晶状体浑浊,而此时的患者也会出现失明的症状。左航嘉的研究则是探究排查发病机制的相关基因,对可疑基因进行敲低或是注射药物,观察晶状体在处理后,病理进程速度是否减慢。第三是视网膜,观摩练习眼底相关的铺片技术。
用手术刀雕刻光明。从一名住院医师到复杂的眼外伤手术的主刀,左航嘉将每一次值班视为宝贵锻炼机会,甚至主动请缨处理急诊病例。在不断接触病例的过程中,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春节期间,左航嘉团队收治了一名因火炮意外导致眼部重伤的患者。该病例手术周期长,病情复杂。在首次手术中,团队对眼部的裂伤进行了初步缝合,并清创以便观察。当时患者眼部损伤严重,之后便接受了晶体摘除术。二次住院期间,团队为其施行了复杂的人工晶体悬吊术,通过四根缝线将人工晶体固定于眼内,以此作为解决无晶体眼状态(通常由白内障或外伤导致)的最终方案之一,悬吊术后复查发现患者存在玻璃体脱出。因此,团队又进行了第三次手术——玻璃体切割术。从受伤入院至今,历时近五个月。最终,患者视力恢复良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在眼科遇到很复杂手术时,是没有办法按照教科书来处理的,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病人去制定专门的诊疗计划。作为一名眼科医生,我们总想为患者多保留一分光明。”她说。
科研之路
从综述到创新,让课题“有趣”起来
从本科到硕士,左航嘉科研成果丰硕。一篇综述,50篇文献的积淀;一个罕见病例,成就高质量论文;熬夜做实验,只为寻找晶状体纤维化的奥秘。科研并非遥不可及,它源于临床中的每一个“为什么”。
以左航嘉团队的白内障人工晶体研究为例:一名接受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儿,随着年龄增长和眼球发育,其植入晶体的度数逐渐无法匹配变化后的屈光状态,需要二次手术更换晶体。针对这一临床痛点,团队展开了创新性探索——能否设计一种晶体方案,能在患者成年后二次植入,有效代偿其青少年时期眼球发育带来的屈光度变化?这正是从现实临床需求出发,驱动深入研究的典型案例。
研究过程中,团队课题涉及光学、药学和眼科学等多个领域,需要与不同学科的专家紧密协作。首要步骤是与眼科专家充分沟通,精准定位领域内的核心问题,继而制定系统性的研究方案。例如,在一次确定人工晶体光学性能与几何形态的关键实验中,团队通过反复实验和数据分析进行迭代优化。初期试验中晶体定位效果未达预期,团队便基于实验数据反馈及时调整设计方案。
关键性的科研突破,往往源自临床中长期悬而未决的挑战。左航嘉团队的研究正是循此路径,从实际临床问题切入,逐步探索并推进解决方案的完善。
谈及开展科研的建议,左航嘉分享道:“临床医生拥有宝贵的一手临床病例资料,因此要特别注重收集这些特殊病例。此外,在临床工作之余,应积极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实验室观摩学习。参与实验室工作并非强求即时产出成果,关键在于掌握基础实验技能。她举例,熟练掌握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这两项核心技术,便能为理解更广泛的实验技术打下坚实基础,实现触类旁通——不妨设定掌握基础实验技能这一初始目标,逐步学习积累。
多元化尝试:
敢尝试,才能“破茧成蝶”
人生如一颗多棱钻石,每个切面都可以闪耀出独特的光芒。左航嘉不仅在学术上表现突出,在文体活动中也成绩斐然。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她带领团队从校赛末尾一路逆袭夺得市赛冠军,期间不断突破自我,精益求精地打磨路演展示。在兴趣爱好方面,她通过钢琴舒缓压力,并在乒乓球比赛中夺冠。她认为:“多元的兴趣爱好既是有效的解压方式,也是拓展视野的重要途径。”
她关注培养演讲表达能力培养——“If you want to be outstanding,first you have to stand out.Keep standing out,then you can be outstanding.”
“首先逼自己迈出第一步,去大胆尝试。”大学前的左航嘉从未有过公开演讲经历。改变她人生轨迹的关键契机,正是首次参与的演讲比赛。回忆起第一次参加演讲时的经历,她说,”如果大家在纠结要不要上台、要不要报名参加某个活动,不妨就逼自己一把,迫使自己迈出第一步。”她的起点是一场英语风采大赛。尽管当时英语口语水平有限,她仍鼓起勇气报名。在第二场比赛的即兴演讲环节,主办方给了一个话题现场发挥,她回想起当时的场景,讲得磕磕巴巴,甚至中途都讲不下去了。幸运的是她得以晋级。后续比赛中,她持续努力备赛,最终获得二等奖。
这次经历让她领悟:许多事情并非想象中困难,勇于尝试、突破自我,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回顾她在大创比赛中的逆袭之路,左航嘉坦言,在参赛之前她多以英语演讲类赛事为主,因此并不被外界看好。但她记得,在比赛前一天,她练了两个通宵,把每一句话的语调都反复练习,最终,没有辜负自己的努力,拿下自己作为核心负责人项目的大创赛金奖。
在她看来,只要想办法站出来,相信自己,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可以请教有公开演讲经验的人,让他们现场听演讲并提建议,比如姿势、语调的升降等,通过专业人士的指导,演讲能力提升地更快。
左航嘉不仅斩获英语演讲奖项,还曾赢得乒乓球团体赛等文体荣誉。在压力最大的时刻,她会利用兴趣爱好解压,支撑她度过那些奔波忙碌的时光。她喜欢乐器、音乐和运动,这些是很好的解压途径。当长期处于连轴转的状态,很难得到放松时,她会弹钢琴,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到很放松、很沉静,心情也会变得很好。”有些时候,她也会和她的同门尝试合作一些音乐作品,这给了她极大的成就感。
“哪怕在研究生生涯中觉得太忙,比如一直实验压力太大的时候,也可以去报个瑜伽班、普拉提班,或者找一个能让你暂时放松的团体去建立联系。这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英语:
打开世界的钥匙
左航嘉担任过爱尔眼科同声传译,为眼科学排名前100的加拿大著名眼科医生和英国著名眼科医生翻译,还担任过蔡司smile pro飞秒激仪器首批引入大陆会议翻译。
回想起最开始英语学习的时光,是对英语这门学科的喜欢,打开了她新世界的大门。从大一不会说到慢慢会流利开口,她差不多沉淀了4年来慢慢练习。大一时,她参加了学校的英语角,有时间就去练习,抓住每一次锻炼的机会。之后,她迷上了美剧,剧中的台词地道、正式且温文尔雅。有时因为剧情吸引,她会每天连续看5个小时。时间累计,她发现自己可以不用看英语字幕了,因为很多内容能猜出来。于是,她关掉了字幕,之后看剧基本不再用字幕,只有遇到特别难懂的地方才会去查。
她最初看美剧时,第一集能反复看了几十遍,甚至还尝试背诵。剧中人物的口语很标准,她先是尝试背完第一集,后来慢慢尝试背完第一季。这个过程耗时较长,因为剧集多且对话丰富。她第一次在听力和口语上有了质的飞跃,是因为找到了一个契机点。
量变会引起质变,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对语言的语调和用语有很强的感知。
之后,她将倍速调到1.25倍,甚至1.5倍。当习惯了快语速后,再调回正常倍速,会觉得说话很慢。她提到雅思听力,可以通过专门的练习网站进行训练。
从听说读写,左航嘉给出了英语学习具体有效的建议,“总结来说,听力需要营造较好的语言环境,口语需要积累和自信,阅读需要大量实践来理解语言习惯,而写作尤其是学术写作,需要背诵高质量表达并多读论文来掌握简洁精准的语言风格。”
寄语学弟学妹:
医学之路,唯热爱与坚持不可辜负
眼科手术时长虽不长,但成长慢;行业竞争压力巨大,但初心更贵。若你选择它,请先问自己:能否在手术台前站到天黑,仍为一道微光欢呼?
01
明确心之所向是否
她表示,在选择医学作为职业方向时,首先要明确是否真的喜欢这个学科。眼科可能看起来比较轻松,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眼科的工作强度很大,对医生的体能和抗压能力要求也很高。
02
明确所追求的目标,学会取舍
在医学领域,是更倾向于以临床为主,科研作为辅助,还是想专注于科研,放弃临床?深度思考,遵从内心的回答。
03
以提升实际技术本领为主,脚踏实地
”人不会收获认知以外的财富,同时也不能驾驭能力以外的名气。”一个人你有多大的能力,才会迎来多大的未来,幸运和实力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状态。“我整个研究生阶段的核心,就是以技术为主。”她说道。在任何领域都是同样的道理,先把基础打好,技术练出来,脚踏实地,才能往前走,向外走。
04
谦虚好学,精益求精
在求学道路上,要勇于抓住每一个能够接触来自不同领域专家学者的机会。努力尝试去跟不同老师的手术和门诊。增加对专业从前到后有一个整体的、更深刻的了解。
眼科医生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更要学会与患者沟通。“高端晶体术后可能出现眩晕,提前告知才能消除疑虑。”此外,她还强调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性:“任何领先的国家或者公司,都是我们学习的标杆。
在采访的最后
她笑着说出自己最近的计划
申请继续深造
了解全球先进的眼科水平
学习更尖端、更有益于患者的技术